100万:《中原时报》逆势削减的事业

探索 2025-04-06 12:20:49 Read times

摘要:水皮:要对于患上起报名中的报逆“CHINA”,做患上更多,势削事业想患上更远。报逆咱们不光是势削事业适用主义者,更是报逆事实主义者。

水皮:“《中原时报》尚有更大的势削事业愿景,那便是报逆要对于患上起《中原时报》名字中的‘CHINA’。咱们还需要做患上更多,势削事业想患上更远。报逆咱们不光是势削事业适用主义者,更是报逆事实主义者。”

中国往事出书报记者 牛春颖


在2009年这样一个全天下全行业抗击金融惊险的势削事业年份里,《中原时报》抵达了盈亏失调点,报逆致使尚有了100万元的势削事业小小剩余。100万元,报逆对于良多报社而言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多年来起笔直伏、摇晃不定的《中原时报》而言,意思就大纷比方样了。为此,《中国往事出书报》记者专访了《中原时报》总编纂水皮。

要真正清晰剩余100万元对于《中原时报》的意思,就要从它近些年的睁结尾绪谈起。曾经多少多时,它简直成为了报业中的“下场少年”,致使逐渐被巨匠淡忘。随着三年前的变脸,它退出财经媒体营垒,妨碍的道路彷佛逐渐平展起来。


布景:最折腾的一份报纸终于急躁了

《中原时报》是一份在定位上颇为折腾的报纸。其前身是《中国物资报》,2001年改为《中原时报》,2004年又改为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泛CBD)报,2005年又重新改回都市报。

与它的定位相对于应,《中原时报》的总编也一再替换……2007年水皮接手《中原时报》出任总编纂的时候,报纸已经盈利六七万万元,外加欠员工一年的人为。

《中原时报》要生涯,改版是必需的。由于当时北京的都市报未多少良多偏偏10家,而这个市场的个别容量不外便是3家。事实上,在《中原时报》改版之后,此外的都市报媒体也都纷纭转型,《信报》成为了地铁报,《竞报》成为了周报、《晨报》改了小报、《午报》成为了机关报。

2007年,水皮与万达总体董事长王健林妨碍了一次仅3分钟、却有诸多本性性妨碍的谈判。“他只问我3个下场:双方合股建树广告公司,咱们是否控股?能不能办一张财经类报纸?能不能改为周报?”水皮回顾道,这3个下场凑巧与他的思绪欠缺地适宜了。就这样,万达总体拿出1500万元的“入门费”支出了员工欠薪,并协议分3次共投资给广告公司6000万元。当初,投资已经根基到位。

着实,水皮与《中原时报》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2001年《中原时报》改版时,报社就已经聘用水皮退出。当时水皮的建议是做成一份周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最终妨碍了。

2007年5月,水皮启动实现多年前的想法了,但其眼前的种种下场却使人头疼。主管单元原妄想是先停刊再变脸,可是妄想不变更快,水皮就职后被见告报纸不断刊,不断要坚持到变脸的那一天。就这样,水皮一方面宽慰“老人”——明知道7月份报纸转型,还要坚持到6月30号的员工。另一方面启动应聘“新人”——为《中原时报》转型做豫备。回顾起那段光阴,水皮苦笑着说:“都不知道奈何样熬以前的,新应聘的员工不办公园地,就在毛坯房里妨碍了1个月的培训。”

为了顺遂过渡,《中原时报》当时设有两个总编室主任,一个坚持着都市报的营业,另一个负责新刊的规画。7月1日前,后者辅助前者劳动;7月1日后,前者辅助后者劳动。报社还给老员工3个月的顺应期,让其抉择自己是否能在财经规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抉择去留。

两个月的“切换期”终于清静渡过了。2007年7月2日,变身财经周报的《中原时报》与读者碰头。


定位:做读者的投资手杖

可能说,《中原时报》进入财经媒体营垒是很晚的,此前的多少份报纸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并各自组成为了自己的特色。《21世纪经济报道》以往事敏感见长,《经济审核报》以往事品评见长,《中鼎祚营报》以经营规画类报道见长,《第一财经日报》以资讯见长。在这种情景下,《中原时报》以甚么立足立命?经由子细合成,报社提出了“投资为纲,报道为目,纲举目张,共创财富”的理念。简略地说,便是要经由报纸知足目的客户的投资需要,辅助读者做出精确的投资抉择规画。

“2007年,恰正是中国老苍生对于投资理财启动热衷的一年,这也给《中原时报》提供了一个精采的外部情景。既然咱们把自己定位于一份投资理财类的周报,那末实用才是硬道理,好比咱们的报道会详细到某个投资种类的厉害。读者是作为一张报纸来读,但咱们是作为投资手杖来打造。”水皮展现。

定位转变也建议了一系列的变更。

酿成财经类报纸的《中原时报》将报价后退到3元,这在当时的同类报纸里是最高的,《经济审核报》、《中鼎祚营报》等报纸也很快跟进,将报价后退至3元。“可能说,这也是咱们对于财经媒体的一个贡献,报价后退转变了财经类报纸刊行的财政情景。”水皮展现。

后退报价,凭的不是胆子,而是合成。水皮以为:“读咱们报纸的人理当对于报纸是2元仍是3元不太敏感,假如差1元钱就不买这份报纸,那他确定不是咱们的目的读者。”当初,《中原时报》的定阅量已经抵达7万5千余份,其中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是定阅大客户。

就这样,不断折腾的《中原时报》从2007年7月启动,不再更正版,走上了一条安妥的睁开之路。2007年下半年,《中原时报》有了600多万元的支出,2008年支出3200万元,2009年支出5000余万元。与此同时,其余财经类媒体大多又在重新追寻新一轮的投资方。


杀手锏:走势预料要准 要对于患上起读者

在水皮的办公室,有两份报纸是被装裱到相框里的——《中原时报》对于股票指数妨碍的两次大预料。毫无疑难,这两次预料也是水皮颇为知足的杰作。

2007年7月9日,《中原时报》刚改版就做了一期封面报道《2007被压制的牛市预料:5000点概况6000点》,这是《中原时报》第一次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于指数妨碍预料。当时的“5-30”狂跌让股夷易近颇为焦虑,就毗邻受采访的专家都不敢任意说“反弹”二字了。报社跟据履历合成以为,这种触底势必会发生报复性反弹,于是刚强注销这一文章。3个月后,股市抵达6124点,以及以前估量的6000点比照,只差了124点。

第二次指数预料是在2009年年初,当时金融惊险对于股市可能组成的影响深不可测,以前多少个月的股市已经跌至2000点如下。但随着中间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随着温总理“定夺比黄金更紧张”的亮相,《中原时报》再一次刊发封面文章《红牛井喷行情:第一2500点;第二3500点》。近半年之后,股指抵达3478点,以及《中原时报》预料的3500点也只差了22个点。

“以是,两年光阴咱们‘后退’了100点。”水皮带有调侃但很惊喜地说。

尽管,《中原时报》也有展现患上不那末自信的时候。2009年3月14日《中原时报》的封面文章是《华尔街见底了吗?》。如今,1年的光阴以前了,水皮仍清晰地记患上这个问题并展现“颇为去世气”。“我对于头版的编纂说,便是见底了,为甚么还要加个问号?”水皮批注说,“我为甚么敢判断华尔街见底了呢?这是凭证知识来预料的,美国的花旗银行是不可能倒掉的,就像咱们的工商银行不可能倒掉同样,这是一个根基知识。事实证实,咱们又说中了道琼斯指数6470点的底部,如今指数已经逾越10000点的高点了。”

水皮要求编纂记者,不光要对于中国经济的模式把握精确,对于万里之外的华尔街的分说也要相对于精确。为此,《中原时报》每一周一次的编前会,绝不是报选题那末简略,而是巨匠坐在一起对于国内、国内的宏不雅经济走势做深度合成,预见患上越准越好,至少也要做到八九不离十。

“以前两年多光阴,《中原时报》可能说是自动展现了咱们的教育脑子——脑子缔造价钱,实用才是硬道理。这是读者违心买报纸的根基,也是业余机构认统一份报纸的根基,更是咱们快捷削减的根基地址。”水皮展现。

并非无意偶尔的是,在2009年媒体排行中,水皮以及摩根大通的龚方雄并列第一,被誉为合成最准的预言家。


刺探:惊险之年若何打翻身仗

在2009年,《中原时报》不光要功劳削减,而且是逆势大幅度削减——经营支出增幅抵达70%。翻阅《中原时报》,发现其硬广告在财经周报中并非至多的。那末,报社的支出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这样一个报业的“夏日”打了翻身仗,《中原时报》是奈何样做到的?

“对于《中原时报》来说,金融惊险是一个磨炼的历程,但报社同时也是一个惊险的受益者。由于此前的难题,《中原时报》不断处于战争形态,以是反映也就很快。”水皮见告记者,在2008年年尾至2009年年初,当良多报纸还在张望的时候,《中原时报》就刚强砍掉了16个版以节约老本,致使整建制地作废了横蛮生涯部这个部份。

对于支出,水皮坦言:“咱们的硬广告赶不上老牌的《经济审核报》,但咱们的客户黏合度颇为高,艰深来投放过广告的就不会走了。”水皮介绍说,当初报社接管的是相助办报的方式,也便是与一些金融机构亲密分割,经由产物推介、效率来取患上利润。好比,报社与工商银行、夷易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深度相助,散漫制作专题版面,记者深入到机构之中,短缺清晰新产物的特色,为其量身定做妨碍报道。“金融机构不人力、物力来做这件使命,那就由咱们来做。”这种相助办报不光使金融机构违心投放广告,而且违心大批订报纸来赠予给自己的用户以及客户。“报社与金融机构配合主理的行动特意多,他们投放广告的数目也就相对于晃动,而且金融机构从不拖欠广告用度,以是报社的坏账根基为零。”水皮展现。

与此同时,金融惊险也减轻了《中原时报》的惊险意见:一方面要“虎口夺食”跟其余媒体相助广告,另一方面启动追寻新的赚钱方式。很快,《中原时报》发挥了报社一启动就长于的办行动的专长,除了不断传统的“投资者年会”、“金蝉奖评选”、“中国CEO年会”等行动,《中原时报》在2009年启动举行“与巨匠背靠背”系枚行动。这一行动共聘用了3位经济规模的威信人士,分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患上主克鲁格曼、《重大的博弈》的作者戈登、巴菲特列传《滚雪球》的作者施罗德。

“假如不金融惊险,咱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做这样的行动,老本支出是重大的,危害也是重大的。”水皮介绍说,仅克鲁格曼在北京、上海的4场演讲费便是40万美金。此外,《中原时报》投入园地、张扬等用度150万元,报社也已经犹豫过。但最终抉择拼一把,变更了可能运用的所有资源,最后不光取患了各项用度,还赚了80万元。钱未多少,但《中原时报》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这3位巨匠的中国行大大延迟了《中原时报》建树威信性的光阴。”水皮凝炼地论述了这一行动为报社带来的最大收益。

据水皮泄露,2010年,《中原时报》的“与巨匠背靠背”系列还会聘用更多的国内巨匠来中国与读者背靠背,好比平夷易近理财巨匠苏西-欧蔓、投资巨匠彼德-林奇,“咱们有一个愿望,那便因此后每一年都在第一光阴把新出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患上主请到中国来,与巨匠背靠背交流。与最威信的人站在一起,那报纸也就威信了。”


愿景:财经类传媒总体

早在2007年改版时,《中原时报》给自己定了第一个“3年妄想”,即2010年实现赚钱。如今,这个目的延迟实现为了,《中原时报》接下来的愿望是甚么呢?

“2010年的广告投放模式也不会太好,尽管如斯,咱们的目的是经营支出削减50%以上。”水皮确定地展现,如今报社启动进入第二个“3年妄想”,便是要组成一个财经类的传媒总体。当初,除了报纸、网站、手机报,《中原时报》还具备《全天下商业典型-投资家》杂志;与业余机构相助的图书《北京居夷易近理财指南》,这种书还要在上海、江苏等地出书;从2009年启动妄想出书《中国财经年鉴》,当初正在制作。“尽管,不清扫咱们会找其余报纸妨碍相助。”在水皮看来,财经媒体的整合是异曲同工,就像欧洲市场最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惟独《金融时报》一家,美国市场最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惟独《华尔街日报》一家。在尔后的一段光阴,相助、并购、重组将是财经媒体的一个紧张议题,否则的话,只能是“都谢世,都活欠好。”

看患上出,水皮当初盯着的主要仍是传统媒体,“我对于报业的远景并无太多的悲不雅,由于对于一张报纸而言,脑子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水皮以为,往事纸只是一个方式,媒体最终是以及人打交道的。于是无妨这样清晰,经由《中原时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尚有一系列营销行动,《中原时报》搭建的是一个金融信息效率平台,做的是金融效率提供商。信息仍是那些信息,但信息的用途大大拓展了。“尔后广告以及效率很难分说。媒体有公信力,可能建树一个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能实现相互转换,房地产的客户可能转换成汽车的客户,汽车的客户可能转换成银行的客户。咱们就搭一个平台,在其中穿针引线。”水皮还套用一个收集盛行句式调侃自己的思绪,“哥们玩的不是报纸,是信息平台。”

“尽管,做一个金融信息效率平台只是现阶段的目的,《中原时报》尚有更大的愿景,那便是要对于患上起《中原时报》名字中的‘CHINA’。咱们还需要做患上更多,想患上更远。咱们不光是适用主义者,更是事实主义者,这是往事这个行业的特色。” 水皮说。

记者手记

一个“高调”的总编纂能为一份报纸带来甚么?


在记者看来,水皮是往事圈里最为“高调”的总编纂之一。他是中间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间国夷易近广播电台等多少多媒体的特约品评员,此外,他每一周尚有两场对于投资理财的讲座。随意掀开电视,常能见他在那边娓娓而谈。

“我就像打广告同样,良多人经由水皮知道并启动关注《中原时报》的。我想,我的特色也发挥了,报纸的优势也发挥了。”水皮对于自己的影响力仍是颇有自信的。尽管,他有自信的老本。这一年多来,报社IPO的广告是同类财经媒体中至多的,这些IPO大客户对于《中原时报》的喜爱多与水皮的“高调”无关。

良多读者看《中原时报》,都是先看他的《水皮杂谈》。对于此,水皮展现,杂谈先后已经坚持了10年多,而且要不断写上来。“良多读者关注我总体,我感应也没甚么不妥。首先办报纸都是总编纂办报,部份而言报纸展现的便是总编纂的思绪以及脑子;其次,我颇为违心成为《中原时报》的抽象代表,怕的是自己做患上还不够。我便是报纸的第一推销员。”水皮说,这是一个特色化的时期,建树一个品牌不易,有了就患上用好用足。

对于“高调”,水皮也坦言,他的高调,更多时候是财经品评家的脚色而不是一位总编纂,这让他的压力还小了一些。

editor:admin